【纯计算】Appl. Surf. Sci.:过渡金属单原子锚定VTe2用于高效的整体水分裂和析氧反应 2024年2月3日 上午11:08 • 计算 • 阅读 8 研究背景 单原子催化剂(SAC)具有选择性高、性价比高、表面自由能高等优点。然而,较高的表面自由能也成为单原子催化剂的缺点,可能在催化剂上形成金属团簇,导致催化剂的催化活性下降。上海电力大学吴江和刘晓婧等人设计了过渡金属单原子(TM = Sc、Ti、Cr、Mn、Fe、Co、Ni和Cu)锚定在层状VTe2电解水催化剂上,利用Te原子的强电负性与过渡金属TM形成强共价键,提高了催化剂的热力学稳定性和催化活性。基于第一性原理,研究了它们对HER、OER和ORR的催化活性。计算结果表明,Cr@VTe2和Fe@VTe2对HER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Ni@VTe2对OER具有优异的催化活性,Fe@VTe2和Ni@VTe2对ORR具有显著的催化活性,Fe@VTe2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成为三功能催化剂。这项工作为寻找高效、经济的多功能电解水催化剂开辟了新的途径。 计算方法 在本研究中,所有非自旋DFT计算都使用了Materials Studio中嵌入的Dmol3模块。该方案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采用Perdew-Burke-Ernzerhof (PBE)交换相关泛函形式和广义梯度近似(GGA)来描述电子交换相关相互作用。为了准确处理氧化中间体和催化长距离范德华相互作用,在TS方案中使用DFT + D方法进行色散校正。两个数值轨道组加上轨道偏振函数(DNP)被选择处理核电子。为了保持高质量结果和高计算成本之间的平衡,空间的全局轨道被截断为4.4 Å。基于Monkhorst-Pack方法,使用3×3×1 k点网格采样布里渊区域。对于几何优化,所有的原子结构都是完全放松的,收敛标准设置为1×10-4 eV,最大力为2×10-2 Å-1,最大位移为5×10-2 Å。 结果与讨论 VTe2为分层结构,其俯视图和侧视图如图1a所示。本文首先研究了过渡金属(TM = Sc,Ti,Cr,Mn,Fe,Co,Ni和Cu)吸附原子与VTe2的相互作用,以研究它们的催化性能。为了确定最稳定的构型,考虑了所有可能具有不同VTe2的表面位点(图1b),其中包括Te (1H)以上的空位和V (2H)以上的空位。经几何优化后,不同位点结合能对比发现,1H位点是最稳定的TM嵌入位置(图1c为1H位点与2H位点结合能对比)。 用结合能Ebin评价TM@VTe2体系的相对稳定性。如图1c,计算得到的TM吸附原子与VTe2之间的结合能为负,说明嵌入在VTe2中的TM和Te原子在能量上是有利的。高结合能表明金属TM原子与VTe2结合良好,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它们的结合能在-3.60 ~ -6.50 eV之间,其中Cu原子的结合能最低(-3.60 eV),而Ti原子的结合能最高(-6.50 eV)。结合强度由强到弱依次为:Ti、Co、Ni、Fe、Sc、Mn、Cr、Cu。此外,作者计算了结合能和结合能的差值ΔE。负ΔE意味着TM原子更有可能锚定在VTe2单层的中空位置,而不是聚集在一起。结果表明,在VTe2上锚定的Sc、Ti、Mn、Fe、Co、Ni和Cu的ΔE值均小于0,具有良好的动力学稳定性。虽然Cr@VTe2的ΔE大于0,但当扩散势垒足够高,防止金属原子形成团簇时,Cr原子在VTe2处也是稳定的。需要注意的是,在VTe2中引入Sc原子后,几何结构发生了严重的变形,因此将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排除了Sc@VTe2。 图1 (a)左图和右图分别为VTe2的俯视图和侧视图(灰色: V原子,暗黄色: Te原子)。(b) VTe2可能的吸附空位(红色: 1个空位点,黄色: 2个空位点)。(c) VTe2表面不同空心位点TM原子的结合能。(d)金属原子结合能Ebin与内聚能Ecoh之差。 此外,为了进一步研究过渡金属原子对VTe2的影响进行了差分电荷密度图(图2a)和d波段中心计算(图2b)。利用差分电荷密度图可以得到吸附在VTe2表面的TM原子的电荷转移情况。电荷密度差Δρ = ρ (TM@VTe2) – ρ (VTe2) – ρ (TM),其中ρ (TM@VTe2)、ρ (VTe2)和ρ (TM)分别为TM@VTe2、底物和TM原子的电荷密度。由图3a可以看出,Fe@VTe2电荷密度差值在-0.1699 ~ 0.1483 e之间,Te和Fe原子之间的区域存在明显的电荷积累,说明Te和Fe原子之间形成了共价键,原子间的强相互作用会使结构更加稳定。值得注意的是,Ni@VTe2表现出最强的电荷重分布,电荷密度差的范围从-0.3543 e/Å3到0.7181 e/Å3,这可能是Ni@VTe2表现出最高催化性能的原因之一。d波段中心(εd)描述了催化剂表面吸附物质的强度。Ti@VTe2、Cr@VTe2、Mn@VTe2和Fe@VTe2的d带中心较低,d中心减小,反键带减小 偶联产生的反键带减小,反键带越低比费米能级高,因此被电子填充,这降低了键合的稳定性和吸附强度。H*更容易吸附和脱离催化剂表面。因此,预测Ti@VTe2、Cr@VTe2、Mn@VTe2和Fe@VTe2催化剂可能具有较好的HER活性。 图2 (a) Fe@VTe2差分电荷密度图。(b) Cr@VTe2催化剂态密度图和d带中心图。 如图3a-b所示,计算了TM@VTe2催化剂上H原子吸附的ΔGH*值。结果表明,吸附在TM@VTe2上的H的ΔGH*值为正。其中Ti@VTe2、Cr@VTe2、Mn@VTe2、Fe@VTe2、Co@VTe2、Ni@VTe2和Cu@VTe2的ΔGH*值分别为0.247 eV、0.180 eV、0.295 eV、0.176 eV、0.247 eV、0.495 eV和1.161 eV。Cu@VTe2的ΔGH*最高,说明H在Cu@VTe2上的吸附是一个动力学不稳定过程。Ti@VTe2、Mn@VTe2、Co@VTe2和Ni@VTe2 |ΔGH*|值均大于0.20 eV,高于理想的ΔGH*值,因此具有较低的HER活性。值得注意的是,Cr@VTe2和Fe@VTe2的ΔGH*值非常接近理想值,因此这些催化剂具有高活性的HER性能。 图3 (a) TM@VTe2催化剂的析氢吉布斯自由能图。(b) Ti@VTe2, Co@VTe2, Cr@VTe2和Co@VTe2催化剂放大后的析氢吉布斯自由能图。 为了进一步探索TM@VTe2催化剂的HER性质,可以用交换电流(i0)来确定电子转移的自然速率。火山曲线由交换电流(i0)率作为ΔGH*的函数绘制,如图3所示。结果表明,Cu@VTe2和Ni@VTe2位于火山的右下方,因为其ΔGH*值较大,H*难以吸附在催化剂表面,不适合作为有效的HER催化剂。值得注意的是,Fe@VTe2和Cr@VTe2催化剂位于火山顶部,具有较大的交换电流(i0),因此Fe@VTe2和Cr@VTe2催化剂可以作为有效的HER催化剂,这与之前d带中心的预测一致。 图3 TM@VTe2催化剂交换电流(i0)和H吸附自由能(ΔGH*)的HER火山图。 实际催化剂中间体与活性位点的组合强度不同,因此所有ΔG值都不相等,最大ΔG值决定了OER过电位。图4为吸附在VTe2上的过渡金属的OER四电子转移过程。计算每个反应的ΔG值,以评估TM@VTe2催化剂的OER性能。 图4 TM@VTe2的OER四电子转移路径示意图。 图5给出了TM@VTe2处OER各步的自由能分布,并计算了TM@VTe2的ΔGOH*、ΔGO*和ΔGOOH*值以及OER和ORR的过电位。另一方面,作者进一步研究了TM@VTe2的ORR催化活性。ORR是OER的逆反应。图4中VTe2吸附过渡金属的逆反应ORR四电子转移过程对应的ηOER值计算结果如图5所示。Ti@VTe2催化剂具有负的ΔGOH*值,表明Ti吸附原子与*OH中间体之间存在很强的相互作用,导致最终难以形成H2O。反之,ΔGOH*为正的催化剂的过电位要小得多。Cr@VTe2、Mn@VTe2、Co@VTe2和Cu@VTe2的ηORR值分别为1.04 V、0.52 V、0.51 V和0.71 V,均高于最有利的Pt催化剂(0.45 V)的ηORR值。Fe@VTe2和Ni@VTe2催化剂的ηORR值较小,分别为0.43 V和0.36 V,适合ORR反应。因此,Fe@VTe2和Ni@VTe2是非常有利的ORR催化剂候选物。 图5 在零电位(红色数字为OER反应的电位决定步骤)下计算的TM@VTe2上OER/ORR的吉布斯自由能分布。 图6a-b显示了不同TM@VTe2体系的吉布斯自由能与含氧中间体(ΔGO*、ΔGOH*、ΔGOOH*)的相关关系(ΔGOH*与ΔΔGOOH*的关系中,Cr@VTe2 催化剂与其他数据偏差较大,因此去掉了)。ΔGOH*与ΔGO*、ΔGOH*与ΔGOOH*存在线性相关关系。线性相关表示为:ΔGO*=1.04ΔGOH*+0.71、ΔGOOH*=0.43ΔGOH*+3.56,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1、0.85,说明ΔGO*与ΔGOH*、ΔGOH*与ΔGOOH*具有较强的线性相关性。 图6c-d显示了ΔGOOH*-ΔGOH*和过电位ηOER、ΔGOH*和过电位ηORR的火山图。结果表明,Ti@VTe2位于两个火山的底部,表现出较大的ORR和OER过电位,因此Ti@VTe2不是一个适合用于ORR和OER的催化剂。在OER火山图中,Ni@VTe2位于火山的顶部,具有最好的OER催化性能。在ORR火山图中,有两种催化剂位于火山的上顶点,Ni@VTe2和Fe@VTe2,可以作为合适的ORR候选催化剂。值得注意的是,Ni@VTe2同时位于OER火山和ORR火山的顶部,ηOER火山和ηORR火山最低(分别为0.34V和0.36V)。中间体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接近于理想催化剂,表明Ni@VTe2是一种具有优良的OER和ORR双功能催化剂。 图6 (a) TM@VTe2催化剂ΔGO*与ΔGOH*的尺度关系。(b) TM@VTe2催化剂ΔGOOH*与ΔGOH*之间的尺度关系。(c) ηOER和ΔGOOH*-ΔGOH*火山图。(d) ηORR和ΔGOH*火山图。 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利用密度泛函理论对一系列过渡金属单原子吸附于VTe2催化剂进行了电解水催化性能研究。结果是所有的过渡金属原子都被固定在1H位点上VTe2,由于负极具有优异的热力学稳定性结合能和团簇能,所以金属不易形成团簇。根据电荷密度差分析,又由于Te原子的电负性,产生了较强的共价键在TM原子和Te原子之间形成,形成催化剂更具有优异的催化性能和热力学稳定性。通过计算TM@VTe2催化剂中间产物的自由能,合理确定了两种有前途的HER催化剂Cr@VTe2和Fe@VTe2。值得注意Ni@VTe2是一种双功能催化剂,具有优异的OER和ORR催化性能,过电位分别为0.34 V和0.36 V。令人兴奋的是,Fe@VTe2有望成为三功能催化剂,HER,OER和ORR过电位为0.18 V,分别为0.83 V和0.43 V。本研究结果为在环境条件下设计更活跃、更经济、更高效的电催化剂提供了理论依据。 文献信息 Fan W, Liu C, Hu C, et al. (2023). Transition metal single atoms anchoring VTe2 for efficient overall water splitting and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s: A first principles study.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https://doi.org/10.1016/j.apsusc.2023.157611.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培训! 原创文章,作者:计算搬砖工程师,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华算科技,注明出处:https://www.v-suan.com/index.php/2024/02/03/e3ac1af2f2/ 赞 (0) 0 生成海报 相关推荐 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AEM:多尺度模拟解析高能锂硫电池的低孔率硫电极 2023年12月18日 LAMMPS+MS+Python联合出手,分子动力学模拟、建模、分析特训营,即将发车! 2023年11月6日 【QE计算】npj Comput. Mater.:理论计算洞悉非常规金属材料的超导性 2024年3月8日 实现量子化学精度,同时规避几何弛豫瓶颈,深度对比学习用于分子性质有效预测 2024年1月5日 南开陈军院士团队,最新AM! 2024年10月23日 计算成果,8篇顶刊:Nature子刊、Angew、JACS、EES、AM、AFM等! 2023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