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中国95%SCI论文外流的困局?

来源丨程宗明科学网博客
中国的科技大国和强国地位。根据2021年9月22日国家统计局/科技部/财政部的数据,“中国2020年科技投入24393亿元,占GDP的2.40%,比2019年增加10.2%,其中基础研究经费达1467亿元。2022年8月31日同机构发表,“2021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27956.3亿元,比上年增加3563.2亿元,增长14.6%,增速比上年加快4.4个百分点;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2]之比)为2.44%,比上年提高0.03个百分点[3]。按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全时工作量计算的人均经费为48.9万元,比上年增加2.3万元。非常值得注意的是,全国基础研究经费1817.0亿元,比上年增长23.9%。”
这一投资总额已经和美国的国家科研投入相当,但科研总投入可能还是比美国低不少,因为美国的民间和企业的科研投资非常高。美国政府的投资绝大部分为基础研究费用。
由于中国科研经费的高投入,教育的持续投入,研究群体的量和质都在大幅提升,其效果集中体现在科技论文的总量和质量上。2021年中国SCI论文产出52万多篇,占全球总SCI论文的20%+。已经超过美国(约占18%左右)。高质量期刊论文数也在迅速飙升。以Nature Index的82种期刊论文量,中国排名虽然连续排名第二,位居美国之后,德国之前,但中国论文的贡献量越来越大。整体来说,中国已是一个科技大国和仅次于美国的科技强国。如果以此速度和趋势发展,应该有理由相信,未来10年左右会在各个方面均有较大突破,和美国的顶尖论文(以及相关的技术和产业)差距会越来越小,在很多方面会超越美国。
期刊弱国。但是和论文总数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中国SCI科技期刊的数量和发文量。2020、 2021年中国的SCI期刊数只有260本左右,约占全球SCI期刊总数9600多本的3%,如果大约200多种没有进入SCI的英文期刊也进入的话,达5-6%。所有SCI期刊加在一起发表的论文总数为25000篇左右,占了中国论文总数的5%左右(没有计入部分论文来自国外),还不到两本巨刊的发文量。也就是说至少95%的中国产出的SCI论文没有发表在中国的SCI期刊上。而外流到国外期刊。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有两个层面:1)总的期刊数少,2) 单刊发文数少。按照260本SCI期刊,年发文量25000篇左右,平均每本刊发文不到100篇。
问题的根源在哪儿?1)中国的英文期刊起步非常晚,除了极少数在2000年以前创办,绝大多数在2000年后,甚至2015年以后才创办,所以英文期刊发展的历史短。但这不能成为理由。比如说Hindawi 1997年创办,MDPI 1996创办,现在已有300多本期刊。MDPI已是全球发文量第五的国际大公司。Frontiers也是很晚才创办,现在也是全球排名前十的(以发文量计算)出版商。2)期刊评价时更强调影响因子,可能让期刊将重点放在提升绝对IF,而可能把提高发文量放到次要地位。3)期刊的运营费用几乎完全由国家或期刊拥有单位“包”,期刊编辑部或期刊拥有单位“不在乎”那点钱(分成)—我听说过很多这样的期刊。“Money has no problem”—哈哈。很多期刊甚至根本/几乎不知道如何商业运行。4) 国内期刊页码的控制。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没有mega刊(大刊)。
如何破局?如何破解中国95%SCI论文外流(国内期刊只发表中国论文5%)的困局?这需要多管齐下。
建议:
1)  进一步加大高起点新刊的力度。今年从过去多年的30个增加到50个(另外还有25个左右名额转回国内的英文刊)是一个非常好的兆头。以后每年可以逐年增加,如从50到100、到200、甚至500。可以少给钱,但要给“名分”,允许上“户口”。
2)  把创办和拥有英文期刊作为高校双一流评估的核心指标,赋予一定分值,鼓励一流学科和一流高校创办新刊,把握学术论文发表的话语权。既然是一流学科,拥有一流人才,有一流科研,为什么不能创办一本英文期刊(尽管反过来不成立)?
3)  教育部应该考虑将高起点新刊上发表的论文,和PubMed,Scopus,ESCI,EI收录的论文可以满足研究所毕业,最好能将国内双一流高校和学科主办的期刊列入,从研究生毕业这个考核指标上解除SCI这个绞索。这样,也只有这样,才能加快中国新刊创办的进度,解除新刊无米下锅的困境。这也是现在大家畏手畏脚不愿创办新刊的主要问题和难点。中国的论文不缺,但因为评价机制,不愿投到没有影响因子的国内新刊。这一绞索是中国创办新刊的难度提高了几个数量级。
4)  将论文发表数与卓越行动计划期刊的考核联系起来。鼓励期刊不仅要提升“IF”,也要增加发文量。其实发文量和IF之间并非相克关系。我们的《园艺研究》过去三年(2019、2020、2021)发文量从2018年的74增加到134、211、259,计划到2022年的300+,是创刊初期年发文量的9倍。在园艺领域年发文量到300篇以上,就是大刊了,特别是排名靠前的期刊。而IF也一直保持园艺领域第一,从5.404,到6.793,到7.291,预计2022年会保持上升势头。很多非常有学术影响力的期刊,如Nature Communication,植物学领域的New Phytologist、JXB、 BJ、PC、 PCE、 Plant Physiology的发文量都挺大。所以提升IF和增加发文量之间并不矛盾,是可以同时提升的。
5)  鼓励期刊在保持学术影响力和坚守出版学术规范的同时,实施期刊运行的自负盈亏激励机制。至少OA期刊的收入和发文量是成正比的。
6)  可能最重要的是,要让中国的出版社、出版商能够大踏步地、多渠道、多方式地迈入这个领域,从传统的图书出版、垄断的教科书出版(垄断利润)拓展到英文学术期刊出版(自由市场竞争的利润)。国际大型出版商都在这个领域疯狂拓展和并购。
程宗明
2022年9月26日,初稿
11月7号定稿 南京
原文链接地址: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40979-1362672.html

原创文章,作者:菜菜欧尼酱,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华算科技,注明出处:https://www.v-suan.com/index.php/2024/02/22/30f340cc89/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