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no Res.[催化]│天津理工大学张雯团队:具有共轭骨架结构的双原子Pd催化剂应用于电化学CO₂还原性能研究

背景介绍

目前大多数应用于电催化CO2还原的双位点电催化剂主要通过高温裂解的方式制备,制备过程中会对反应物进行结构重组,导致催化剂结构缺陷,分布不均匀,难以明确活性中心结构。因此,双位点催化剂的实验研究仍存在较大障碍,特别是难以精确控制双位点催化剂的精细结构。为了克服这些挑战,有必要寻求新的合成方法来精确控制双位点催化剂的原子结构。

成果简介

本文设计并合成了一种具有共轭骨架结构的双金属钯配合物(BPB-Pd2)。首次将负载型BPB-Pd2应用于电化学CO2还原反应(CO2RR)。BPB-Pd2在−0.80 V vs. RHE时CO的法拉第效率(FECO)为94.4%,明显优于单位点钯催化剂(BPB-Pd1)。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表明,BPB-Pd2对CO2RR反应活性突出的根本原因是双位点钯之间的电子效应降低了CO2RR过程的自由能变化。因此,BPB-Pd2更易形成COOH*中间体,从而有利于CO的生成。

图文导读

首先,本文制备具有共轭骨架结构的配体BPB。由DFT计算可知,吡啶的配位强度大于乙炔键的配位强度。因此,通过控制PdCl2(MeCN)2的加料比例,可以制备BPB-Pd1(图1,蓝色)和BPB-Pd2(图1,橙色)两种配合物。由于BPB是π共轭骨架,因此BPB-Pd1或BPB-Pd2催化剂可以通过π−π堆叠相互作用固定在碳纳米管(CNTs)上,应用于电催化CO2还原性能研究。

Nano Res.[催化]│天津理工大学张雯团队:具有共轭骨架结构的双原子Pd催化剂应用于电化学CO₂还原性能研究

图1 BPB-Pd1和BPB-Pd2的制备策略及碳纳米管负载型催化剂的电催化CO2还原性能。
 
本文进行了拉曼光谱测试,进一步证明钯原子的配位情况。如图2(a)所示,对于BPB-Pd1,C=N官能团的峰发生了变化,乙炔键(2223.47 cm−1)的信号变化不明显,说明第一个钯离子与吡啶基团配位。对于BPB-Pd2,除了C=N键的位置发生变化外,乙炔键拉曼信号消失,表明第二钯原子很可能锚定在乙炔键上。利用XPS测试进一步验证了BPB-Pd1和BPB-Pd2的电子结构和配位环境。如图2(b)所示,钯元素在BPB-Pd2中的结合能比在BPB-Pd1中的结合能低。同时,乙炔键(sp杂化碳)的结合能提高了(图2(c))。上述结果表明,富电子乙炔键为第二钯原子贡献了更多的电子。

Nano Res.[催化]│天津理工大学张雯团队:具有共轭骨架结构的双原子Pd催化剂应用于电化学CO₂还原性能研究

图2(a)BPB、BPB-Pd1和BPB-Pd2的拉曼光谱。BPB-Pd1和BPB-Pd2中(b)Pd 3d,(c)C 1s和(d)N 1s的XPS光谱。
 
在CO2饱和的0.5 M KHCO3水溶液中对两种催化剂的CO2电化学活性进行评价。在相同钯含量条件下,与BPB-Pd2相比,BPB-Pd1具有更窄的电位窗口和更低的FECO(图3(a))。BPB-Pd2在−0.80 V vs. RHE,FECO最高值为94.4%,并且具有更宽的窗口电位,在−0.60至−1.10 V vs. RHE范围内,法拉第效率大于80.0%(图3(b))。在相同电解电位下,BPB-Pd2的CO分电流密度高于BPB-Pd1(图3(c))。此外,BPB-Pd2的法拉第效率和电流密度在钯原子分散催化剂中属于较高水平(图3(d))。

Nano Res.[催化]│天津理工大学张雯团队:具有共轭骨架结构的双原子Pd催化剂应用于电化学CO₂还原性能研究

图3(a)BPB-Pd1和BPB-Pd2的FE。(b)BPB-Pd1和BPB-Pd2的FECO。(c)BPB-Pd1和BPB-Pd2的CO分电流密度,(d)BPB-Pd2与代表性催化剂的比较。
为了揭示BPB-Pd1和BPB-Pd2在CO2RR过程中的结构-性能关系,本文进一步对BPB-Pd1和BPB-Pd2还原CO2的反应途径进行了DFT计算。如图4所示,CO2RR在BPB-Pd1和BPB-Pd2上的反应都经历了CO2吸附、两步质子耦合电子转移和CO脱附过程。对于BPB-Pd1和BPB-Pd2催化剂,CO2RR的决定速率步为CO2 (g)→COOH*,而BPB-Pd2的自由能变化显著低于BPB-Pd1的自由能变化。因此,双位点Pd在BPB-Pd2上的直接共催化使得CO2RR更容易生成CO。综上表明,由于双位点Pd的协同催化作用,在BPB-Pd1的乙炔键位置引入第二个Pd原子可以显著提高其电催化CO2RR的活性和选择性。

Nano Res.[催化]│天津理工大学张雯团队:具有共轭骨架结构的双原子Pd催化剂应用于电化学CO₂还原性能研究

图4 CO2RR过程中(a)BPB-Pd2和(b)BPB-Pd1上各种中间体的吸收结构。(c)CO2RR在BPB-Pd2和BPB-Pd1上的自由能变化。

通讯作者简介

张雯,天津理工大学副研究员。研究方向聚焦于超分子纳米组装体的构筑及其在人工光合体系中的应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和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2项,已在Angew. Chem. Int. Ed., ACS Catalysi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20余篇。

王红娟,天津理工大学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新型光电功能材料性质、光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水分解、固氮等基础热化学与光化学反应机理方面的理论分析与计算模拟工作。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已在国内外核心杂志上发表SCI论文多篇。

文章信息

Zhang W, Zhang M, Wang H, et al. Diatomic Pd catalyst with conjugated backbone for synergistic electrochemical CO2 reduction. Nano Research, 2024, https://doi.org/10.1007/s12274-024-6458-z.

原创文章,作者:计算搬砖工程师,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华算科技,注明出处:https://www.v-suan.com/index.php/2024/03/06/949b7a141e/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