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使用VASP软件包中vdW-DF泛函描述电子相互关联能,而电子-离子相互作用则使用投影缀加平面波(PAW)方法描述。在计算中,作者设置截断能为400 eV,对于结构优化,在布里渊区选取4×4×1的k点网格,同时自洽迭代循环收敛标准为施加在每个原子上的力小于0.02 eV/Å。作者结合CI-NEB与Dimer方法搜索过渡态,首先,在反应物和产物中间插入10—20个中间结构搜寻最小能量路径,进一步采用Dimer方法对上一步搜索得到的最高能量构型进行精细搜索,实现过渡态确认。图文导读作者考虑了8种MXenes(Mo2C、Nb2C、Nb4C3、Ti2C、Ti3C2、V2C、V4C3、Zr3C2)锚定Bi单个原子的可行性,图1显示了单个Bi原子及其双原子团簇在选定的O端MXenes上的吸附能发现,白色区域内载体更易形成Bi单原子,Bi双原子团簇多在灰色区域载体上形成。因此,V基MXenes更适合锚定Bi单原子。图1. 负载前后吸附能分析图2总结了O端MXenes负载Bi单原子吸附CO2可能的构型及相应的吸附能(Bi@MXenes)。CO2在单原子催化剂上通常呈现“端对”构型(图2a)或“侧对”构型(图2b)。然而,CO2在图2a所示构型上表现出弱吸附,在图2b所示构型上不吸附,但在侧对与载体(MXenes)构型上表现出最强的吸附(图2c,MXenes侧对构型)。如图2d所示,MXenes侧对构型对CO2的吸附比传统的端对/侧对构型对Bi和V2CO2对MXenes的吸附更强。这种增强的吸附归因于Bi和V2CO2的协同作用。图2. 吸附构型探讨通过进一步计算发现,Bi单原子对HCOO形成有较高的活性而不是COOH,因而能够满足甲酸和甲醇的合成,为了阐明Bi@V2CO2的活性和选择性,图3中总结的所有基本步骤。尽管在Bi@V2CO2上可以有效地阻止RWGS(CO2加氢逆水煤气变换),但甲醇产率仍受限于甲酸等中间体脱附或形成醛等反应的竞争(图3中橙色)。图3. 反应机理探讨为阐释图3中竞争反应的影响,图4显示了CO2、HCOOH、CH2O、CH3OH与催化剂表面之间的片段差分电荷密度。对于Bi@V2CO2催化剂,Bi和O基团之间形成Bi−O键,导致单个Bi原子带正电(图4a)。因此,单个Bi原子与CO2表现出静电相互作用,导致CO2吸附增强(图4b)。类似的相互作用可以在其他中间体的吸附中观察到(图4c-e)。结果表明,HCOOH、CH2O和CH3OH可以在Bi@V2CO2上稳定吸附,这些中间体与Bi@V2CO2之间的相互作用为进行CO2加氢提供了机会。图4. 差分电荷密度分析图5研究了反应过渡态及最优反应路径,形成HCOOH的最低能量途径具有协同效应,即两个加氢步骤同时发生,能垒为1.40 eV,这种协同效应和较低活化能有效地阻止HCOO和H2COO的形成。这种独特的途径将Bi@V2CO2与传统的Cu基催化剂区别开来,并能防止活性位点上HCOO中毒。图5. 反应路径搜索图6给出了甲酸(HCOOH)在473~973 K温度范围内的转化频率(TOF),在整个温度范围内,HCOOH的选择性接近100%。这种选择性可以归因于形成HCOOH(1.40 eV)与CO(2.45 eV)之间能垒差异。而多数HCOOH*从催化剂上脱附,而不是继续进行加氢反应,是由于脱附能垒(0.71 eV)低于随后的加氢能垒(1.21 eV)。这表明,可以通过调节Bi@V2CO2上的表面末端来稳定吸附的HCOOH和CH2O,进而促进CH3OH形成。图6. 转化频率计算文献信息Niu, K., Chen, L., Rosen, J., & Björk, J. (2024). CO2 Hydrogenation with High Selectivity by Single Bi Atoms on MXenes Enabled by a Concerted Mechanism. ACS Catalysis, 1824-1833.10.1021/acscatal.3c04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