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无声处静三年

鹧鸪天·致《量子材料》

 

天外嘤嘤风染萋  江南月下画天池

江山有秩重来过  学问无涯难往依

时未止   愿不迟  是甜是苦几声唏

人生幕幕风华事  流水桃花报友知

 

 

1. 引子

 

npj Quantum Materials期刊从2016 26 日上线由期刊主编之一、斯坦福大学教授 S. Kivelson 撰写的首发文章“Why do we need another journal?”开始,至今已运行三年时光。对我们和作者,三年时光流逝,可以是一挥间,那是快乐;可以是1001 天,那是努力;可以是24000 小时,那是煎熬。所有在运作一个学术刊物的同仁们,大概都有类似体验和感慨。

 

最近,我们收到Clarivate Analytics 的信函。信函通知我们刊物正式被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SCIE)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JCR) 收录。也就是说,期刊将会有科技界熟知的正式的影响因子IF (从2019 年开始)。这一步,是自然科学期刊“登堂入室”的一步。期刊从此成为国际科学技术界的正常一分子,虽然我们认为这一步来得有些迟滞。

 

于无声处静三年

1. npj Quantum Materials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SCIE) 正式收录的界面。

 

 

由此,笔者作为期刊从诞生到今天的见证者和运行参与者,走完了期刊出版征程的第一阶段。所谓“于无声处静三年”,即感慨我们蛰伏于地、认真努力地运营这一刊物。当此一阶段目标达成,我们可以撰写拙文,分享我们的一些感受,以就教于同行、勉励于自身。

 

 

2. SCI 照壁

 

科技情报信息大鳄Clarivate Analytics (科睿唯安) 及Reuters 等公司,显然很熟谙科学技术出版行业的发展脉络与问题。过去几十年,SCI 服务对科技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早些年,一本科技期刊,要么被挡在SCI 大门之外,要么获准进入SCI 俱乐部内。待到近来,国际科技出版行业风声水起。特别是诸如ElsevierSpringer  AIP 等出版巨人,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发展战略,已经膨胀到足可以显著影响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程度。这些成功,加上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飞跃发展,给科技情报信息库建设带来很多机遇。似乎是看准这一趋势,科睿唯安(上一家公司Reuters 路透公司??) 别出心裁,在SCI 大门内加修了一道照壁,将大门外与大门内的风景隔离开来。照壁内是我们熟知的SCIE 俱乐部。而照壁外与大门内,腾出了一块天地,设置了所谓的Emerging Sources Citation Index (ESCI) 版块。过去几年,科睿唯安顺应科技情报信息业的发展态势,将一众新发型的刊物先放进这一版块内,就像是俱乐部的观察员:旁边看着,也吊一吊胃口,督促这些观察员的发展。从此,“几家欢乐几家愁”的风景显得更为绚丽。

 

笔者猜测,科睿唯安似乎很懂得这一版块英文名称缩写的敏感性,故而取了个Emerging Sources Citation Index 的名称,其缩写是ESCI。这SCI 三个字母让读者很容易理解为ESCI 就是 emerging SCI。这年头,因为凝聚态物理学家菲利普•安德森的阐释,单词 emergent / emerging 变得特别时髦而充满吸引力。更进一步,我们知道,ESCI 版块的产品都会在 Web of Sciences 数据库中出现,看起来其效果跟Emerging Science Citation Index 似乎区别不大,但仅此而已。

 

科睿唯安公司这种绝顶聪明的设计的确很成功,一下子在ESCI 版块中放进了大量新的刊物作为观察员。这种过渡环节和观察员身份,对那些带有ESCI 标签的刊物形成很大的鞭策和压力,从而督促刊物奋进和提升。然后,科睿唯安的团队对这一版块中的刊物在几年内的表现进行评估,择其优者准入SCIE 俱乐部大门,成为俱乐部正式成员。

 

npj Quantum Materials和若干兄弟刊物一般,也经历了先当观察员、后入俱乐部的过程。刊物发行一年后,我们被接受为观察员;又过了两年,被批准进入俱乐部。

 

 

3. 量子材料

 

刊物npj Quantum Materials的确打着“量子材料”的旗号,但我们很早就意识到“量子材料”其实是一个挺生僻的学科名词,虽然它的确正在变得越来越时髦popular

 

“量子材料”在科技大众心目中估摸着还是阳春白雪居多,虽然我们很早就有文章科普什么是“”。所谓量子材料,并不生僻,事实上还真是一大类早就走入材料科学千家万户的学科名称或范畴,并非那种好看而不“实用”的上游帅哥。

 

除了科普文章“”所给出的定义和描述之外,所谓“量子材料”,还可以更大众化地表述出来。万紫千红之中,随意摘取几朵如下:

 

(1) 金属材料:如果材料的导电行为偏离金属电子气的基本特征,如偏离Drude 模型,则基本可以肯定在位(on-site) 轨道存在多个电子。这些电子因为位于同一原子核的周围,靠得比较近,电子库仑相互作用就会比较强。因此,在位电子关联作用对材料电子结构会产生较大影响。此即电子关联的粗糙意义。这样的材料即属于量子材料范畴。如此一来,几乎绝大部分具有金属导电性的材料都属于量子材料。

 

(2) 磁性材料:过渡金属原子包含磁性原子,而磁性起源于包含d等轨道电子的原子及其化合物。读者都知道洪德规则,而电子的在位轨道占据一定是一个自旋态的电子比另一个自旋态的电子多,这样才能表现出净磁矩。洪德规则显然也可以看成是在位轨道电子相互作用所致。所以,磁性体系都是量子材料体系。

 

(3) 推而广之,大量包含d / f 电子的半导体、绝缘体,在位轨道电子相互作用几无例外都不会太弱,因此都存在电子关联,都是量子材料。

(4) 广而深入,那些处于前沿的凝聚态和材料科学领域基本上都受到量子材料的膜拜,包括超导、磁性、铁电、光电半导体、催化、储能、热电、光伏转换等领域。这些物质科学的宠儿,其实介入到量子材料学科的范畴越来越宽、越来越深。

 

当然,量子材料虽然无处不在,但每个不同时期有其不同的前沿、热点和主要议题。如此,“量子材料”只是物理超越了那些最简单的单电子体系的新框架和范式,更多地只是人类对物质科学认识的一种高级表达。虽然量子材料所关注的主题一直处于时间反演对称破缺态,但“量子材料”的旗帜总在那里。也因此,npj Quantum Materials总在那里、在科学的旭日风月下、在技术的灯火阑珊处。

 

于无声处静三年

2. npj Quantum Materials 刊物网站首页截图。

 

4. 于无声处

 

过去三年,npj Quantum Materials在旭日风月下和灯火阑珊处做了一些什么呢?或者说没有做什么呢?

 

(1) 从一开始,刊物既集中关注主题、立马前沿,又秉承踏实作风、认认真真发表研究论文。可以看到,刊物没有刻意“新刊上线三把火”、没有大综述、没有大发布,如此等等。

 

(2) 从一开始,刊物即追求国际化、深耕国家化。刊物收到的稿件和发表的文章中 65 %~ 70 % 来自于美欧日等科研发达国家和地区,来自我国本土稿件约在 25 %以内 (殊为不足、孰不可忍),来自美国的稿件占比超过 30 %

 

(3) 从一开始,刊物追求严格规范的审稿制度。既不追求超快审稿、也不容忍拖延审稿。审稿周期满足较窄的麦克斯韦分布,期望值在一个月左右。少部分稿件基于2份审稿意见、大部分稿件基于份审稿意见而作决定,争议较大而基于份审稿意见作决定的稿件亦非个别情况。到目前为止,尚无主编直接决定和基于份审稿意见作决定的情况出现。

 

(4) 从一开始,刊物引用情况即处于较为健康的状态。首先,自引率极低。其次,引用数据逐步增长、无大起大落现象,没有出现那种少数文章引用极高而大部分文章无人问津的状况。再次,引用数据保持了良好的retention 性能,引用寿命较长。

(5) 从一开始,刊物认真处理appeal 的情况。目前的数据显示:欧美日国家的作者appeal 频率较高、且appeal 的水平和严谨性亦较高。

(6) 从一开始,即重视与刊物配合的科普文章撰写与发布,并致力于将其作为一项常规工作去做。公众号文章立足于以刊物发表文章为切入点,针对科学问题而不是文章内容去梳理科学的来龙去脉、关键问题、历史未来,注重可读性、知识性、科普性。

 

当然,上述六个“从一开始”多有王婆卖瓜、自吹自娱之嫌。事实上,我们做得也不怎么样,我们花费的时间、精力和认真程度也不怎么样,我们的水平当然亦不怎么样。但过去三年,我们的团队于无声处、寄托以静,总算坚持到今天。

 

在这里,谨向支持刊物创办、运行、进步和提升的各位学界同仁致谢!更要铭记南京大学领导、同事及理事团队对刊物全方位的付出与支持。

 

 

5. 我们能做什么

 

成为SCI俱乐部成员之后,我们还能做什么?还愿意做什么?

 

我们的脚步将:

 

(1) 继续秉持踏实、严谨和认真的姿态,立足程序正义,客观丈量国内外研究成果;

(2) 沿着物质科学、量子材料学科及相关领域的关键路线,参与推动、提升这一领域前瞻发展路线图;

(3) 留下科技成果发布程序优化与效率提升的印记;

(4) 彰显包括南京大学在内的我国科研集体在量子材料相关学科的影响,促进我国及世界在量子物质科学、特别是凝聚态物理和材料科学的发展;

(5) 当然,如果如愿,我们期待期刊的IF 攀登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成为量子材料及其相关学科发展进步的重要门户之一。

 

虽然我们知道,做到其中任何一点都是困难的,更别提周围都是致力于“更高、更快、更强”的冲刺高手。我们能走一步,就算一步。

 

原创文章,作者:计算搬砖工程师,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华算科技,注明出处:https://www.v-suan.com/index.php/2024/03/20/c25f7f8ce9/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