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再萍院士/张文超教授,最新Nature子刊!

郭再萍院士/张文超教授,最新Nature子刊!

第一作者:Fangli Zhang

通讯作者:张文超,郭再萍

通讯单位:中南大学,阿德莱德大学

论文速览

在Li-CO2电池中,CO2还原/析出反应的缓慢动力学导致Li2CO3残留物的积累,可能引起催化剂失活,阻碍了Li-CO2电池的长期循环稳定性。除了催化剂设计之外,构建氟化固态电解质界面是减少副反应和延长循环寿命的传统策略。然而,固态电解质界面组分的催化效应一直被忽视且尚不清楚。

在这里,研究者通过调节电解液溶剂化结构、阴离子配位和Li离子与阴离子之间的结合自由能,系统地调节固态电解质界面的组成。随着固态电解质界面层中C-N组分含量的增加,电池的循环性能显著提高。这种增强源于C-N组分对加速Li2CO3形成/分解动力学的催化效应。

理论分析揭示,C-N组分提供了强吸附位点,并在放电期间促进了从界面到*CO2 2−的电荷转移,以及在充电期间从Li2CO3到C-N组分的电荷转移,从而为CO2还原/析出反应建立了双向快速反应桥。

这一发现使我们能够通过双盐电解液设计出富含C-N的固态电解质界面,将Li-CO2电池的循环寿命提高到使用传统电解液的两倍。我们的工作为通过调节CO2还原/析出反应的催化性质进行界面设计提供了见解。

图文导读

郭再萍院士/张文超教授,最新Nature子刊!

图1:展示了CO2还原/析出过程在阴极表面的示意图,以及不同SEI组分对CO2、*CO22−和Li2CO3的吸附能。通过原子结构的顶视图和侧视图以及电荷密度差异,展示了*CO22−Li2CO3在石墨烯、C-F和C-N组分上的吸附。

郭再萍院士/张文超教授,最新Nature子刊!

图2:展示了在不同电解液中的Li-CO2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包括长期循环性能、电化学阻抗谱(EIS)、全放电曲线以及不同电流密度下的充放电曲线和过电位比较。

郭再萍院士/张文超教授,最新Nature子刊!

图3:展示了放电产物和阴极上SEI组成的特性,包括原位差分电化学质谱(DEMS)分析、XPS光谱和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XANES)光谱。

郭再萍院士/张文超教授,最新Nature子刊!

图4:展示了对不同电解液中Li+溶剂化结构和电解液配置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包括拉曼曲线拟合、MD模拟、代表性结构以及不同Li+溶剂化簇的电解液配置。

郭再萍院士/张文超教授,最新Nature子刊!

图5:总结了双盐电解液的评估,包括长期循环性能、性能比较、XANES光谱、C-N组分和LiF含量的比较、不同Li+溶剂化簇的MD模拟和LUMO能量值。

总结展望

本研究揭示了有机C-N组分在促进CO2反应动力学和实现Li2CO3高可逆性中的关键作用。通过调控阴极上的SEI组分,实验结果表明SEI中的C-N组分与电池循环性能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理论计算进一步揭示了C-N组分对CO2和*CO22−的强吸附作用,促进了反应的初始活化和CRR过程中的电荷转移,从而驱动了快速的还原反应动力学。此外,C-N组分与Li2CO3之间的强相互作用可以构建一个桥梁,实现快速的电荷转移和高催化活性,有效增强了Li2CO3的分解动力学,从而提高了循环性能。

通过设计双盐(LiNO3/LiFSI)电解液,进一步提高了循环性,0.25 M LiNO3/0.75 M LiFSI电池展示了超过220个循环(2200小时)的稳定循环性能,过电位为1V。本研究为理解有机SEI组分与电池性能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深入的认识,为克服Li-CO2电池面临的关键问题提供了电解液设计原则,以促进其在未来应用中的发展。

文献信息

标题:Catalytic role of in-situ formed C-N species for enhanced Li2CO3 decomposition

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原创文章,作者:计算搬砖工程师,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华算科技,注明出处:https://www.v-suan.com/index.php/2024/04/24/def141766e/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