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华南理工AM:桥接快速锂离子传输通道构建5.1μm刚性准固态电解质 2024年5月8日 下午2:14 • 顶刊 • 阅读 40 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由于采用了固态电解质替代传统有机液态电解液,有望从根本上解决电池的安全性的同时,还能进一步提升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符合未来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发展的方向。 然而,要实现高能量密度的准固态锂金属电池(LMB),需要一种具有枝晶突变抑制特性的超薄准固态电解质(QSE)。 在此,清华大学王海辉、华南理工大学王素清等人在正极上设计了一个 5.1 μm 的刚性 QSE 层。 其中,作者将带有负电荷基团的凯夫拉(聚对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酯)纳米纤维(KANFs)作为刚性骨架桥接金属有机框架(MOF)颗粒,并选择不易燃的深共晶溶剂(DES)封装到 MOF 通道中,再结合原位聚合反应完成具有高刚性和稳定性的高安全电解质系统。 结果显示,所构建的拓扑网络具有高刚性(5.4 GPa)、高离子电导率(室温下为 0.73 mS cm-1)、良好的离子调控性能和更高的结构稳定性,有助于实现均匀的锂离子通量、优异的枝晶抑制能力和延长 LMB 的循环性能。 图1. 作用机制 总之,该工作提出了一种基于UiO-66@KANF复合材料的5.1微米厚的刚性准固体电解质。 具体而言,作者通过UiO-66@KANF的项链状离子通道结构,结合不易燃深共晶溶剂作为离子传输载体,实现了高锂离子导电性(0.73 mS/cm)、低锂离子扩散活化能(0.0422 eV)和高模量(5.4 GPa)。 该电解质显著抑制了锂枝晶生长,提升了锂金属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在4C下循环500圈容量保持率为128.7 mAh/g。因此,该项工作为构建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的锂金属电池提供了有效策略。 图2. 电池性能 5.1 μm Ion‐Regulated Rigid Quasi‐Solid Electrolyte Constructed by Bridging Fast Li‐Ion Transfer Channels for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Advanced Materials 2024 DOI: 10.1002/adma.202401837 原创文章,作者:wang,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华算科技,注明出处:https://www.v-suan.com/index.php/2024/05/08/4646dc5cf2/ 电池 赞 (0) 0 生成海报 相关推荐 掺入Cr,成就一篇AFM! 2024年5月8日 机器学习顶刊汇总:Nature、AM、Mater. Today、Angew、Nat. Commun.等 2023年10月10日 厦大王野Angew:看得见摸得着!金属-分子筛双功能催化剂中的元素迁移可视化 2023年11月30日 Science重磅社论:学生和博后,这不公平! 2023年10月13日 支春义/李玉良/邱介山Angew:稳定界面pH,对称Zn电池寿命提高116倍! 2023年10月12日 贺高红/彭桑珊EnSM: 聚苯并咪唑基膜的离子导电机制和氧化还原液流电池应用 2023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