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一、二个,而是至少三个!南师大师徒档,最新JACS!

不是一、二个,而是至少三个!南师大师徒档,最新JACS!
成果简介
铜(Cu)单原子催化剂(SACs)在生成多碳(C2+)产物方面表现出巨大的潜力,但在实际条件下单原子Cu(Cu1)的固有活性仍存在争议。基于此,南京师范大学李亚飞教授和王彧教授(共同通讯作者)等人报道了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解决了这些关键问题,首次采用氮化碳负载的Cu1(Cu1@C3N4)作为模型催化剂。Cu1@C3N4对*CO→*CHO和CO-CO耦合表现出高能量势垒(Ea),对应于缺乏C2+活性。采用慢生长方法的从头算分子动力学(AIMD)模拟表明,Cu1原子很容易在C3N4的孔中游离,甚至从催化剂中浸出,导致Cu在操作过程中聚集。
然后,作者对锚定在C3N4(Cux@C3N4,x=2−4)上形成的小Cu团簇进行了动力学分析,证明了高C2+性能归因于包含至少三个Cu原子的团簇。作者将模型扩展到具有不同局部配位环境的其他典型Cu SACs,并证明Cu1原子在不同的衬底下都不活跃,但衍生的Cu簇的C2+性能依赖于衬底。本研究为Cu SACs的机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并为其合理优化提供了实践指导。
相关工作以《Not One, Not Two, But at Least Three: Activity Origin of Copper Single-Atom Catalysts toward CO2/CO Electroreduction to C2+ Products》为题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发表论文。值得注意的是,李亚飞教授2013年9月成为南京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王彧教授本科和博士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2021年10月成为南京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图文解读
在Cu1@C3N4的优化构型中,位于C3N4孔中的Cu1原子与3个N原子结合形成CuN3基团。随着最初最长的Cu-N键断裂,Cu1位点离开了C3N4基面,同时一个H2O分子被吸附在Cu1位点上,对应于Cu1N2·H2O部分的形成。结果表明,Cu1原子在C3N4水溶液中可能不稳定。通过Eley-Rideal(ER)机制,在Cu1@C3N4上形成*CHO是吸热的,能垒为1.81 eV。第二个CO分子在Cu1@C3N4上的吸附是轻微吸热的,Ea为1.29 eV,对*CO偶联不利。因此,Cu1@C3N4原来的Cu1位点并不是其高C2+活性的原因。
不是一、二个,而是至少三个!南师大师徒档,最新JACS!
图1. Cu1@C3N4优化结构与自由能
通过慢生长方法的AIMD模拟,作者评估了Cu1@C3N4的Cu1原子的结构稳定性,其中Cu1原子可很容易地从初始位置迁移到相邻的等效位置(Ea≈0.28 eV)。当Cu1原子从初始位置上升0.90 Å时,两个Cu-N键断裂并拉伸到2.39和2.74 Å,需要克服~0.89 eV的Ea。靠近活性中心的浸出Cu1种类有限,有利于形成小簇而不是大簇。结果表明,Cu1原子不稳定,很容易从C3N4底物中浸出,形成小的Cu团簇。
不是一、二个,而是至少三个!南师大师徒档,最新JACS!
图2. AIMD模拟
在水溶液中,观察到H2O分子吸附在Cux@C3N4的Cu位点上,需注意被吸附的H2O种类不影响CO的吸附。*CO在Cu2@C3N4上的耦合在动力学上还是不利的(Ea=1.02 eV),因为第一种*CO优先占据Cu2部分,阻碍了随后的反应。当Cu簇中的原子数达到3个时,*CO耦合在动力学上是可行的,特别是Cu3@C3N4的Ea仅为0.41 eV。同时,Cu4@C3N4也有利于*CO耦合(Ea=0.75 eV)。
不是一、二个,而是至少三个!南师大师徒档,最新JACS!
图3.动力学障碍和状态视图
作者研究了锚定在其它底物上的Cu1原子,包括2D Cu卟啉、Cu酞菁、吡咯型CuN4、吡啶型CuN4和石墨烯负载的CuN3。这些Cu SACs可分为两类:(1)对大多数实验可用的Cu SACs,原始Cu1位点(以CuN4为主)不能激活CO分子,表现出弱的物理相互作用;(2)在某些Cu1情况下可活化CO分子,但*CO→*CHO的Ea值相当高(如CuN3为1.92 eV),同时没有观察到稳定吸附的*OCCO。
不是一、二个,而是至少三个!南师大师徒档,最新JACS!
图4. CO吸附构型、加氢成*CHO的动力学势垒
文献信息
Not One, Not Two, But at Least Three: Activity Origin of Copper Single-Atom Catalysts toward CO2/CO Electroreduction to C2+ Products. J. Am. Chem. Soc., 2024, DOI: https://doi.org/10.1021/jacs.4c05669.

原创文章,作者:wang,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华算科技,注明出处:https://www.v-suan.com/index.php/2024/06/03/c2728fd254/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