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理工/江大AFM: Cu纳米线中引入Co,串联催化NO3−电还原为NH3 2024年6月21日 上午9:27 • 顶刊 • 阅读 17 硝酸盐电化学还原(NO3RR)生产氨(NH3)涉及许多电化学步骤,导致形成各种中间体和潜在的副产物。此外,这一过程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是存在相互竞争的析氢反应(HER)。考虑到HER的理论起始电位,在较大的负电位下HER变得越来越有利,从而阻碍了NO3RR的选择性。 因此,高效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对于指导NH3的选择性合成具有重要意义。Cu和Cu基催化剂在NO3RR反应中被广泛研究,因为Cu d轨道和NO3−的LUMO π *(最小未占据分子轨道)能级相似以及具有相对较低的HER活性。然而,由于相对较差的*H供应,纯Cu催化剂在从NO3−到NO2− (*NO3→*NO3H→*NO2)的加氢过程具有较大能垒,直接影响反应速率。因此,目前迫切需要设计并开发合理的方法促进Cu基催化剂的协同效应,进而提高NO3RR性能。 近日,香港理工大学安亮、张晓和江苏大学万阳阳等通过在泡沫Cu载体上制备CuCo支化纳米线(CuCoNW/Cu foam),开发了在Co (111)和Cu (111)上的NO3RR串联反应策略。 结果表明,在NO3−浓度为2000 ppm (0.032 M)的静态H型电解池中,当电流密度为300 mA cm−2时,CuCoNW/Cu foam的NH3法拉第效率(FE)为91.7%,NH3产率为1.28 mmol h−1 cm−2;还研究了从NO3−到NH3的连续转化,在200 mA cm−2电流密度下连续电解120 min,几乎没有检测到NO2−产生,表明该催化剂具有较高的NO3RR选择性。此外,在中性条件下,CuCoNW/Cu foam在125 mA cm−2下的FENH3也高达90.2%。 一系列光谱表征和理论计算表明,当Co (111)与Cu (111)配对时,Co (111)的引入激发了串联催化。在Co (111)上NO3−的强吸附以及由此产生的从*NO3到*NO2的放热变化突出了Co (111)在NO3RR初始阶段的优越活性。随后从*NO2到*NO2H的转变,被确定为Co (111)的速率决定步骤(RDS),但Cu (111)对该过程更有利。此外,Co(111)和Cu (111)之间的高速*NO2迁移证明这种串联催化的动力学可行性。更重要的是,针对实际的NH3生产,基于CuCoNW/Cu foam的流动池在1.0 A cm−2电流密度下的FENH3为90.3%;在放大样机中,在20.0 A的电流下,实现了1.45 g h−1的克级NH3收率。 综上,该项工作通过降低单个表面上RDS的ΔG来建立NO3RR的最佳串联途径,为未来的催化剂设计提供了有效指导。 Electrochemical nitrate reduction to ammonia on CuCo nanowires at practical level.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24. DOI: 10.1002/adfm.202405179 原创文章,作者:wang,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华算科技,注明出处:https://www.v-suan.com/index.php/2024/06/21/566de04890/ 催化 赞 (0) 0 生成海报 相关推荐 清华/MIT Nano Energy:简便低成本的界面工程,助力固态锂金属电池! 2023年10月8日 邢巍/葛君杰/姜政Angew热点论文:单原子位点“携手”颗粒,协同催化! 2023年10月18日 青岛能源所/青大AEM:可热关断的智能深共晶电解液实现安全锂金属电池 2023年10月10日 华科徐明教授InfoMat: 机器学习揭示硫属化物玻璃中间隙态的结构起源 2023年10月11日 ACS Catalysis:调控CuMn2O4尖晶石暴露面,增强碱性氧还原反应 2022年11月11日 杨植/蔡冬ACS Nano: “周期扩充催化”概念启发的锂硫电池催化剂设计 2023年10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