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Shizhu Wang
通讯作者:刘振辉,夏永姚
通讯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复旦大学
刘振辉,工学博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助理教授(讲师)、长空博士后。2014年本科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应用化学系,2019年博士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9年获批博士后创新计划资助在武汉理工大学新材所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从事电化学储能材料与器件的研究。(信息来源:http://faculty.nuaa.edu.cn/liuzhenhui/zh_CN/index.htm)
夏永姚, 复旦大学化学系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1月至今),研究方向:锂 (钠) 离子电池(包括有机、水系和固态)、电化学电容器和新型储能体系等。200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2015年获中国电化学会“中国电化学贡献奖”;2016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一)等。(信息来源:https://chemistry.fudan.edu.cn/a1/52/c21888a237906/page.htm)
论文速览
锂离子电池(LIBs)作为一种高效的能量存储系统,已经渗透到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在便携式电子设备和电动汽车中。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人们迫切期待具有高能量密度、宽工作温度范围、快速充电和高安全性的新一代锂离子电池,而传统的基于碳酸乙烯酯(EC)的碳酸酯电解液无法满足相应的要求。相比之下,具有迷人性能的醚基电解液体系最近在LIBs领域复兴,并且开发了许多在醚基电解液下具有令人兴奋性能的先进LIBs。
基于此,本文综述了具有插层阴极的LIBs的醚基电解液的最新突破。包括:(1)基于石墨阳极的LIBs;(2)基于硅阳极的LIBs;(3)基于锂金属阳极的LIBs。
图文导读
图1:设计良好的醚基电解液的先进功能。
图2:DME在氧化过程中的分解机制、还原分解和聚合途径,以及醚基电解液的界面形成途径。
图3:不同类型的电解液及其对石墨电极性能的影响。
图4:电池充电过程中电解液对锂离子传输的影响以及不同电解液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图5:电解液的组成和温度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
图6:不同类型硅阳极的性能劣化机制。
图7:在不同醚基电解液中循环后的硅阳极的界面演变,以及对应的电化学性能。
图8:在含有FEC的电解液中形成的SEI层的结构特征,以及微米级硅阳极在该电解液中的循环性能。
图9:在含有THF的电解液中形成的双层SEI层的结构,以及硅阳极在该电解液中的电化学性能。
图10:在高浓度电解液中石墨阳极的循环性能,以及在不同电解液中锂金属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文献信息
标题:Advanced Ether-Based Electrolytes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期刊: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DOI:10.1002/aenm.202401526
原创文章,作者:计算搬砖工程师,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华算科技,注明出处:https://www.v-suan.com/index.php/2024/07/16/5e9c0b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