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裂!华东师大刘玥,发完Science,再发Nature Sustain.! 3小时前 • 顶刊 • 阅读 5 研究背景 全球塑料产量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快速增长,截至2022年已达到每年约4亿吨。然而,目前仅10%左右的塑料废弃物被回收,且大部分采用机械回收方式,导致材料性能退化,最终难以重复利用。化学回收作为一种关键策略,可将塑料废弃物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但混合塑料废料的处理极具挑战,尤其是含有聚氯乙烯(PVC)的塑料,其高的氯含量易导致催化剂失活、产物污染甚至引发氯污染。2023年,慕尼黑工业大学Johannes A.Lercher教授、刘玥教授、张伟博士发现离子液体能够激活小氯分子,同时将聚烯烃(如聚丙烯 (PP) 和聚乙烯 (PE))分解为液态烃,该成果发表在《Science》上,为塑料回收开辟了新的思路。 成果简介 近日,华东师范大学刘玥教授、张伟教授等人在塑料回收领域再次取得重要进展,提出了一种“室温条件下聚氯乙烯(PVC)与聚丙烯(PP)协同再生”的创新策略。利用耐氯离子液体([C4Py]Cl-AlCl3),在室温下实现PVC高效脱氯和混合塑料脱聚,生成高纯度、无氯液态碳氢化合物,碳氢收率高达97.4%。该项研究以“Room-temperature co-upcycling of polyvinyl chloride and polypropylene”为题,发表在《Nature Sustainability》期刊上。这一成果在塑料循环经济与废料管理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刘玥,1986年生,华东师范大学青年研究员,紫江优秀青年学者。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之后在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刘海超教授课题组,和慕尼黑工业大学化学系Johannes A. Lecher教授课题组从事多相催化与能源化学方面的研究。迄今在国际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4篇,其中第一和通讯作者论文25篇,包括Science, Nat. Catal., Proc. Natl. Acad. Sci., Angew. Chem. Int. Ed.,J. Am. Chem. Soc.,Nat. Commun.,ACS Catal.,J. Catal. 等论文。获得国家”高层次海外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和华东师范大学”紫江优秀青年学者”等人才计划支持。 研究亮点 1. 创新性工艺设计:提出了一种基于耐氯离子液体([C4Py]Cl-AlCl3)的全新协同回收策略,实现了聚氯乙烯(PVC)和聚丙烯(PP)的高效协同再生。 2. 环境友好与资源高效利用:反应条件温和,避免了高温、高压等能源消耗,同时将混合塑料中的碳和氢资源高效转化,碳氢收率高达97.4%。 3. 广泛的实际应用潜力:该方法适用于处理含PVC和PP的实际生活废料(如塑料管材、塑料袋、口罩等),并对常见添加剂如塑化剂和填料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图文导读 图1 聚氯乙烯、聚丙烯及其混合物在离子液体中的协同转化性能分析 图1展示了聚氯乙烯(PVC)、聚丙烯(PP)及其混合物在耐氯离子液体([C4Py]Cl-AlCl3)中的协同转化性能。研究表明,单独处理PP的转化率为62.8%,而PVC仅发生部分脱氯且未生成液态碳氢化合物,而PP与PVC的混合物可实现100%转化,生成69.8%无氯液态碳氢化合物,并副产氯化氢(HCl)。 反应后,PVC中C-Cl特征振动峰显著减弱,且出现C=C特征峰,表明脱氯和碳碳双键的生成,核磁共振进一步验证了这一脱氯及结构变化过程。同时,液态产物主要由C4-7、C8-12和C13+碳氢化合物组成,且未检测到含氯化合物,证明了产物高的纯度。 图2 PP与PVC混合比例对协同转化性能的影响 图2研究了聚丙烯(PP)与聚氯乙烯(PVC)混合比例对其在耐氯离子液体([C4Py]Cl-AlCl3)中协同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P单独反应时转化率仅为62.8%,残留大量未转化固体;而随着PVC比例增加,PP的转化率显著提升,混合比例为3:3时,几乎实现完全转化,残留固体降至2.8%。当PVC比例进一步增加时,残留固体增多,并伴随生成暗色残留物,表明PVC转化效率下降。液态产物的组成也受到混合比例的显著影响,较高PP比例下产物以饱和烷烃为主,而随着PVC比例增加,产物中共轭烯烃和环状烯烃的比例逐步上升。此外,无论混合比例如何,生成的液态碳氢化合物均未检测到含氯物质,表明反应中脱氯效率极高,总体液态产物收率在67%-70%之间。 图3 反应时间与温度对PP-PVC协同转化效率的影响 图3探讨了反应时间和温度对聚丙烯(PP)和聚氯乙烯(PVC)协同转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室温条件下,PP-PVC混合物的转化迅速进行,10分钟内固体残留质量减少50.3%,120分钟内几乎完全转化,液态碳氢化合物的产量从最初的快速增长逐渐趋于平稳。副产物氯化氢(HCl)的生成速度高于液态碳氢化合物,表明脱氯过程先于脱聚反应。 研究表明,温度升高显著提高了反应速率,50 °C条件下30分钟内实现完全转化,而在较低温度(0 °C或10 °C)时,反应效率降低,固体残留量较高,表明较低温度限制了热力学和动力学过程。此外,通过活化能计算,发现脱氯的活化能(38 kJ/mol)显著低于脱聚(55 kJ/mol),表明脱氯更容易进行。反应速率还受到PP和PVC颗粒尺寸的影响,较小的颗粒提高了反应效率,表明固体表面接触与传质限制是反应速率的关键因素。 图4 PP-PVC协同转化的反应机制分析 图4阐释了聚丙烯(PP)和聚氯乙烯(PVC)在耐氯离子液体([C4Py]Cl-AlCl3)中协同转化的反应机制。反应以PVC的氯化物(C-Cl)脱除为起点,在离子液体作用下形成PVC链上的碳正离子,并通过连续的脱生成碳碳双键和副产物氯化氢。随后,PP通过氢转移将氢原子提供给PVC的碳正离子中间体,形成稳定的中间体,避免了大量残余氯的产生。与此同时,氯化物的进一步脱除触发β裂解(β-scission),引发C-C键的断裂,分解聚合物链,并生成共轭烯烃或环状烯烃等液态碳氢化合物。PP链上的三级碳更易形成稳定的碳正离子,显著促进了裂解反应的进行。 此外,氢转移作用还触发PP链的裂解,形成液态碳氢化合物。机制分析表明,PVC和PP的协同作用是转化高效进行的关键,反应路径由脱氯、氢转移及裂解等步骤组成,最终实现无氯液态产物的高效生成,为优化混合塑料的化学回收提供了理论依据。 图5 废弃PVC与PP塑料混合物的协同转化性能 图5展示了废弃聚氯乙烯(PVC)和聚丙烯(PP)塑料在耐氯离子液体([C4Py]Cl-AlCl3)中的协同转化性能。实验分别使用PVC管材与PP桶,以及PVC袋与PP口罩作为反应原料,质量比为1:1,在25 ℃下进行转化。结果显示,两种废料组合均实现了高效转化,液态碳氢化合物的产率分别为58.0%和56.5%,副产氯化氢(HCl)的产率分别为22.5%和20.0%,固体残留量均低于0.8%。产物的碳氢分布主要集中于C4-7(34.2%-36.9%)、C8-12(39.6%-39.9%)和C13+(23.5%-25.9%),未检测到含氯化合物,表明脱氯过程完全且产物纯度高。此外,产物中检测到典型塑化剂(如邻苯二甲酸酯),证明离子液体体系对废料中常见添加剂具有良好的耐受性。研究表明,该方法可有效处理实际生活废弃塑料,具有广泛适用性和工业化潜力,为实现混合塑料废料的绿色化学回收提供了高效解决方案。 结论展望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耐氯离子液体([C4Py]Cl-AlCl3)的室温协同升级再生方法,成功实现了聚氯乙烯(PVC)和聚丙烯(PP)混合废料的高效转化。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PVC的氯被有效去除,并通过氢转移和裂解反应,将混合废料转化为高纯度的无氯液态碳氢化合物,碳氢收率高达97.4%。该方法不仅避免了传统塑料回收过程中的催化剂中毒和氯污染问题,还实现了副产氯化氢(HCl)的高效回收,展现了较高的环保性和经济性。该回收技术有望在塑料循环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实现可持续塑料废料管理提供支持。 文献信息 Room-temperature co-upcycling of polyvinyl chloride and polypropylene. Nature Sustainability. 原创文章,作者:zhan1,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华算科技,注明出处:https://www.v-suan.com/index.php/2024/11/25/0f9dc4fe90/ 赞 (0) 0 生成海报 相关推荐 罕见!Nature Photonics召集大佬们,共商溶液法显示器件 2023年10月23日 ACS Catal.:原位活化Co3-xNixO4作为一种高活性和超稳定的HER电催化剂 2023年11月30日 欧阳述昕/张铁锐,最新Angew.! 2023年9月22日 华子乐JMCA:单原子立大功!双位点催化剂实现高效氧还原! 2023年10月10日 湖北大学/物构所Nano-Micro Lett.:氧缺陷增强阴离子吸附能实现Ni-Zn电池的超高倍率和耐用正极 2023年10月27日 万立骏院士/郭玉国/石吉磊JACS: 用于高能锂金属电池的双界面非晶CEI/SEI保护层 2023年10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