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体量子点,登顶Nature Nanotechnology! 2024年12月23日 上午10:46 • 顶刊 • 阅读 34 研究背景 红外光电探测器(IRPDs)是实现人机无缝交互的重要器件,因其在通信、安防、医疗等领域的广泛应用而成为研究热点。然而,传统IRPDs依赖硅、锗及III-V族化合物材料,这些材料需通过高温外延工艺精确调控成分,导致制造过程复杂且成本高昂。此外,传统IRPDs在性能提升方面也受到材料本身带隙和热噪声等因素的限制。 胶体量子点(CQDs)因其可溶液加工性和便捷的带隙调控性,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思路。然而,CQDs的电荷传输效率较低,载流子迁移率比晶体半导体低10^4到10^6倍,同时CQD表面的悬挂键导致电荷复合和提取效率下降,进一步限制了其性能表现。虽然已有研究通过引入卤化物或硫醇配体和优化CQD墨水配方等方法部分改善了CQD性能,但其低带隙特性仍易受热噪声影响,限制了IRPD的探测能力。 成果简介 有鉴于此,韩国科学技术院Byeongsu Kim,Jung-Yong Lee等人在Nature Nanotechnology期刊上发表了题为“Ultrahigh-gain colloidal quantum dot infrared avalanche photodetectors”的最新论文。 科学家提出了一种基于动能泵浦雪崩倍增的新型CQD基IRPD架构。通过在厚度超过540 nm的CQD层中施加强电场,电子获得动能并实现动能泵浦电荷倍增。研究表明,优化CQD点间距离至约4.1 nm,可以有效平衡撞击电离与电子跳跃,从而显著提升器件性能。经优化的CQD基IRPD实现了最大增益85倍和峰值探测度1.4 × 1014 Jones,为高探测性和单光子探测领域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 研究亮点 1. 本研究首次提出了一种基于动能泵浦雪崩倍增的胶体量子点(CQD)红外光电探测器架构。通过在厚度超过540 nm的CQD层中施加强电场,使电子获得超过CQD材料带隙的动能,从而引发动能驱动的电荷倍增。这一创新性设计实现了光诱导电荷倍增的高效利用,突破了传统CQD红外探测器在热噪声下性能受限的瓶颈。 2. 研究表明,点间距离(dDtoD)的优化对电荷倍增和电子跳跃之间的平衡至关重要。通过将点间距离调整至约4.1 nm,不仅降低了电荷倍增的阈能,还有效抑制了CQD聚集引起的器件退化,从而显著提升了器件的稳定性和探测性能。 3. 优化后的CQD红外光电探测器在940 nm波长下实现了最大电荷倍增增益85倍、峰值探测度1.4 × 1014 Jones以及带宽1.1 × 106 Hz。这些参数均显著优于现有可溶液加工的红外探测器,展现了其在单光子探测及超高探测性应用中的潜力。 图文解读 图1:基于胶体量子点CQD,红外光电探测器infrared photodetectors,IRPDs增殖机制评估。 图2:具有硫醇配体的胶体量子点CQD固体表征。 图3: 利用巯基thiol处理,胶体量子点CQDs的DFT计算。 图4:在940nm红外光源下,基于胶体量子点CQD的红外光电探测器IRPD器件性能。 结论展望 本文研究表明,通过电动势驱动的电荷倍增机制,可以显著提高CQD层的探测能力,尤其是在采用适当的配体处理后,能够有效抑制电子隧穿噪声和提升电荷倍增效应。 CQD层的厚度对电荷倍增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研究强调了保持适当的CQD层厚度(超过540nm)对于优化探测器性能的重要性。研究还揭示了配体长度对CQD性能的影响,尽管较长的配体可以增强电荷倍增,但也可能影响电子跳跃的概率,进一步揭示了CQD层的结构与性能之间复杂的关系。 此外,研究通过结合DFT计算和Poole-Frenkel模型,深入分析了电荷倍增的机理,这为进一步理解和设计高性能CQD基器件提供了理论基础。总之,本研究为高效红外探测器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特别是在配体优化、电荷倍增和噪声抑制方面。 文献信息 Kim, B., Lee, S.Y., Ko, H. et al. Ultrahigh-gain colloidal quantum dot infrared avalanche photodetectors. Nat. Nanotechnol. (2024). 原创文章,作者:zhan1,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华算科技,注明出处:https://www.v-suan.com/index.php/2024/12/23/f3714a81a4/ 赞 (0) 0 生成海报 微信扫码分享 相关推荐 电池日报,8篇顶刊!乔世璋、郭再萍、成会明、张强、宋江选、孙靖宇、陶新永、王成亮、陈立宝等成果 2023年10月9日 ACS Nano:液相等离子体介导的锰氧化物电催化剂实现了准工业水氧化和选择性脱氢 2023年10月3日 张强&程新兵,最新AM! 2023年10月10日 Nature:37年前第一个被报道,直到现在才实现构建 2023年10月12日 IF=34.035!北大郭少军教授,最新Nature Reviews Chemistry! 2022年10月31日 李隽/路战胜ACS Catal.: M1/PMA单原子电催化剂理论检验—超高性能的HER和OER 2023年10月14日